潜心育人十一载 携心共进向未来
【个人经历】
陈淼,女,汉族,1980年9月生,中共党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与大数据学院辅导员,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讲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助理心理师,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GCDF)。现任软件与大数据学院心理辅导员,校辅导员工作室领衔人,累计带教学生600余人。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省哲社课题1项,参与市厅级课题4项,公开发表论文8篇,专著1部,参与编写教材2部。荣获省市级荣誉8项,荣获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校优秀学生工作者等校级荣誉16项。指导学生获“全国百佳心理委员提名奖”、“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常州市优秀心理委员”等省市级及以上荣誉7项。
【工作思路】
育心育德初心传递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灌输渗透,有机结合,深耕育人之本,提升育心品质,培养健康人格。将中国传统文化、党史教育等融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学生四个自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责任担当。
积极正向接纳欣赏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对少数学生防病治病,也不是去给学生挑错、找问题、抓弱点。辅导员要从学生的“问题”看到他们的需求和渴望,进一步看到他们的“优势”和“资源”。要以积极的眼光去欣赏学生、肯定学生,将积极正向的理念融入在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
分层分众教育引导学生。心理育人工作不是针对个别学生,而应关照到所有在校大学生,满足所有学生的成长的需要,培养全体学生理性平和积极阳光的健康心态,以及面对困难不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根据年级、专业、性别等不同采取不一样的教育辅导方式,还要以学生实际的需求为出发点,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育人实效】
一、开“心处方--一生一策”化学生心理危机
她所在的软件与大数据学院是学校人数最多,问题学生最多的学院。11年来,她在使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一有闲暇她便仔细研判学生问题的“症结”,归纳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心处方”。这张“心处方”以她创设的“树洞墙”朋辈互助平台为笺,书以她创立的以学生为中心“心理圆助法”基础方。在面向纷繁复杂的各类心理危机时,她娴熟灵活应用这张“心处方”,化一为万变成了一张张有效化解危机的独特“心处方”。
一位同学陷入网络赌博,走投无路想一跳了之,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已无药可救,连他自己都不相信能戒掉赌瘾。陈淼了解到学生是因为没考上本科感到自卑,自暴自弃中误入歧途。她不离不弃,针对该同学专业悟性较强,她给学生开了“专业提升自信”的处方:鼓励该生加入特长生工作室,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帮助学生重拾信心。三年后该同学顺利毕业,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说陈老师就是他的“恩人”。一位学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高中时有过多次自杀。进入大学后,他病情一再反复,一次次陷入绝望。她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到父母的糟糕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她给学生开了“关爱赋予希望”的处方:一次次和学生促膝长谈,一次次陪学生去医院,一次次给学生送衣服、书籍和零食,让学生感受到他是重要的,是值得被爱的。连医院的护士都说“你哪是他的老师,你就是他的家人”。
担任辅导员以来,她有效处理了100多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防止了30余人次学生自杀(伤)等恶性事件发生。她参编了学校面向辅导员和班主任使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南》。
二、创“心方法--三心行动”促学生心理成长
她坚持育心与育人相结合,将心理学方法灵活运用于班级建设,生涯辅导,日常管理等学生工作中。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需求,她分类分层开展“三心行动”——以“心理辅导、谈心谈话”为重点针对少数学生,目的是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心理危机,维护心理健康;以“心理训练”为基础,针对所有学生,目的是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成长;以“心理拓展”为提升,针对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目的是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和谐。
她将“心理拓展”运用在主题班会及班级建设中,在新生入学开展“团队合作”“团队沟通”“团队信任”等训练。她将“心理训练”运用于生涯辅导,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找到方向。她多次指导学生在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中荣获佳绩。
她将心理咨询技术灵活运用于辅导员谈心谈话中,提出“建关系-听问题-导思想-促行动”谈心谈话四步法。深感辅导员工作要取得育人实效,需要专业研究的支撑,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项目(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模式和实效研究),进一步探究提高辅导员谈心谈话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科学依据和可行途径。她领衔学校首批辅导员工作室,积极为辅导员搭建交流、学习、科研平台,与年轻辅导员无私分享心育工作心得和经验。她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和同事的肯定,获得“最受师生欢迎的老师”、“常州市优秀心理辅导员”等荣誉。
三、磨“心课程--体验式教学”助学生心理赋能
心理课程的教学不能是理论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她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平和、理性的积极心态。针对许多学生在面对大赛、大考时常会因焦虑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的情况,她既采用合理情绪、正念等方法帮助学生改变认知,理性看待压力。还带学生品茶、写字,在传统的文化中习得修心之法。
2018年起她参与了由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生活技能开发”青少年教育合作项目高职《情绪管理》项目。做调研、编教材,她与团队同事们孜孜不倦,反复打磨,给学生呈现了既有专业性又富趣味性,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系列课程。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来校对此项目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她作为任课老师代表进行了课程展示。她录制的《控制愤怒》微课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彩一课”三等奖,并通过苏心APP在全省大学生中展播。在她的助力下,她所带的学生多人多次获得了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奖项,虽然奖杯上没有她的名字,但是她比自己获奖还高兴。
四、领“心行动--志愿服务”启学生使命担当
她常教育学生“要将小我融入大家做有意义的事”,她长期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们看到了一幅幅“心连心”“心暖心”的美好画面。她带领学生参与武进区心家园公益助残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活动已整5年,1000多人次学生参与了“一只蛋糕的力量”、“残疾人马拉松比赛”等志愿服务活动80多场,服务残障、失独人群超10000人次;她组织学生开展“农民用网推广活动”,鼓励学生将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她带领学生赴泗洪、丰县等苏北地区实地走访“苏北计划”志愿者,激发学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
她深信“言传不如身教”,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她正在上海陪护住院的女儿,没有片刻的犹豫,她马不停蹄投入到学校抗疫工作中,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心理知识,稳定学生情绪。她密切关注特殊学生心理动态,逐一打电话了解情况,并组织学生开展“身边故事”征集、“宅家get新技能”等活动,激励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她撰写的案例《关注健康应有度,疫情面前莫恐慌》荣获2020年江苏省辅导员工作案例三等奖、常州市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案例二等奖。疫情以来,她个人服务于江苏总工会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公益心理援助热线246个小时,践行着一份社会责任和担当。
【经验总结】
“热爱”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础。辅导员与学生的良
好关系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而良好关系的基础是辅导员对学生的热爱,对这一份平凡工作的热爱,这尤其体现在辅导员与心理问题学生工作的过程中。
“善思”是提升辅导员工作实效的关键。在工作中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同时,辅导员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更深入地思考工作才能更科学有效地引导、教育学生。
“笃行”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保障。辅导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所以在工作中,少一些理论灌输,多一些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